简单来说,
- 95%的VC获取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等
- 基金期限适当短些,基金管理人压力也小些
- 从资金成本更低的地方找钱投资
-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
- 2%管理费与20%盈利分成可以协商
- 不仅要看回报倍数,更要看年化收益
- 风险投资是市场创新的必要企业服务,而不是赚钱工具
1、做风险投资到底赚不赚钱?
根据2009年到2018年Correlation Ventures统计的数据,205亿美元近3万个融资事件中,65%的投资回报在1倍,只有4%的投资回报在10倍或者以上。

2、究竟需要多少回报才合适?
2020年收官上证指数涨13.87%(注意:这个只是单独1年的涨幅)。
就以年化12%(平均每年12%)为例,假设基金期限10年(幸亏大部分基金没那么长),那么就至少需要实现3倍回报。
1*(1+12%)^10约等于3。
如果6-7年期限的基金,要求就低一点,至少实现2倍的回报,才能与上证指数2020年的回报相持平。
1*(1+12%)^6约等于2。
3、稳健超越市场的可能性有多大?
2020年收官上证指数涨13.87%。据Wind数据显示,全市场可统计的535只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涨幅超过40%,160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涨幅为38%,年内收益翻番的基金数量高达53只。
然而,如果要持续实现稳健的回报很难。
巴菲特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早期做Buffett Partnership的时候,这家公司从1957到1969实现了平均年化回报29.5%。
在2007年股东大会上,巴菲特说,任何大额资金不可能(持续)实现年化20%的回报。
Warren Buffett: No one in the world can earn 20% with big money.
4、做了投早期项目的基金LP,该有什么预期?
假设基金规模1亿元,只投资10个项目,每个项目退出时股权比例都还有25%,每个项目所有阶段投资加一起总共投入1000万。
看5种模拟的情形。
情形一:10家公司退出时估值均为5000万
那退出时,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25%股权的价值1250万,回报倍数1.25。
情形二:5家公司退出时估值5000万,5家公司退出时估值1亿
那退出时,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25%股权的价值为1250万+2500万,回报倍数1.875。
情形三:市场平均的情况
5家公司退出时估值5000万,4家公司退出时估值1亿,1家公司退出时估值5亿。
那退出时,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25%股权的价值为1250万+2500万+1.25亿,回报倍数2.875。
情形四:出现了独角兽
9家公司退出时估值5000万,4家公司退出时估值10亿。
那退出时,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25%股权的价值为1.125亿+2.5亿,回报倍数3.625。
情形五:比较现实的情况
5家公司倒闭,3家公司退出时的估值2500万,1家2亿,1家10亿。
那退出时,风险投资机构所持有25%股权的价值为0+625万+5000万+2.5亿,回报倍数3.1875。
只有在最后三种情形的回报才算合理的。
同时也可以看到,是否能捕捉一只独角兽或者一匹黑马,直接关系到基金的整体回报率。
5、怎么做才能使得风险和收益对等?
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,不论是否投中独角兽,能稳定地收2%的管理费,享受20%的盈利分成,几乎没有风险,LP承担了基金的损失风险。
上面四种情形的计算是基于很强的假设,每个假设的放松都能让事情变得更好。
1)10年的期限可以更短
从10年的基金期限下降到6年,要求的回报率就可以从3倍下降到2倍,基金期限短些基金管理人压力小些。
2)12%回报率的高低全看资金成本有多少
市场上有大量的资金是无法实现7-8%的回报率的,年化12%的回报率已经是足够高了。从资金成本更低的地方找钱投资。
3)只投资10个项目,但可以更多
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一个投资经理一年可能要看300-500个项目,一家小型的投资公司可能一年要看上千个项目。
在做大量的项目储备的基础上做分散投资。
毕竟,往往只需投中1个,整个基金可能就能浮盈了。
6、为什么风险投资仍旧是个看上去很性感的行业?
虽然能稳定的拿2%的管理费,大部分风险投资赚的都是辛苦钱,每年大量出差,看成百上千的项目只为追寻那只独角兽。
1)快速提升商业判断力。看多了项目,什么项目能规模化、什么项目有些致命的缺点、多多少少能有基本的判断。
2)网络效应协助破圈。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,看了很多的项目,特别是每年会调整赛道的机构,对于投资经理的训练非常好,往往能给出更高维度的观点。
3)风险投资开始逐渐成为企业服务的必备组成。市场上创业者越来越多,特别是对于早期项目,一笔几十万的启动资金可能就能打开局面。而风险投资自身越来越多的已经超越了给钱的功能,他们自身的见识与资源也能同步赋能给这些创业者。
4)风险投资从业者本就是很有想法且走在市场前沿的玩家。不论是facebook、特斯拉的早期投资者,还是拼多多、阿里的早期投资者,他们对待世界的看法对于后辈都有很好的激励。
不论怎么样,一个较小的公司、组织使用较少的资源,能够成功地挑战、改变市场已有的格局。
这样的破坏性创新,谁不愿意亲自见证?
与企业还处在验证期的CEO共勉。
关键词:融资
——END——
© Arcing
版权声明:
本文由贝翰战略咨询根据公开信息撰写。内容仅供参考,一切内容以相关机构正式发布为准。欢迎转发至朋友圈,如需转载,请联系公众号“贝翰战略咨询”或账号主体“翱勤科技”。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,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© 2021-2022 Arcing Technologies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